掃一掃,關注我們
微信公眾號:懷健體育器材
發布時間:2024-01-21 19:28:11 人氣: 來源:懷健體育器材有限公司
歐美國內有愈來愈多的中小學校,在體育課中導入攀巖運動,因為許多的證據顯示,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發展模式,往往會對成年后的行為有明顯的影響,而攀巖則是許多教育學者認同的一種身心發展訓練的絕佳工具。
例如萬芳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技術長王淑貞小姐,在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[膚觸與腦部發展趨向]中就提到:“…根據統計,臺灣地區約有10—15%的孩子有感官經驗不佳的問題,………感官經驗不佳的嬰幼兒,通常會出現學習或情緒障礙。……正向的感官經驗能使寶寶人格及智能有正向發展:……觸感遲鈍的孩子則通常會有反應慢、發育及小肌肉運動不靈活、大腦學習分辨能力弱等現象。……父母應該適當善用我們的自然環境,包括曬太陽、游泳、玩耍、走石子路、攀爬活動等,讓孩子多接受不同的觸感,不要剝奪了孩子接受觸感經驗和學習機會。“可見在兒童成長期,讓他們從事攀爬活動,將能幫助他們腦部進行更有效的學習活動,而攀巖乃是人的身體與大自然巖石間較親密的對話活動,兒童籍由手腳接觸巖石表面,尋找裂隙或把手點,并讓身體在巖石上保持平衡,這就是較有趣的正向感官接觸經驗。
另外小學皆段的兒童,身體的成長幾乎每天都有變化,一夜之間四肢又長了一些,腦子卻還停留在昨天的印象。大腦命令手去取杯子,以為手要延伸30公分才夠的到,沒想到手已變長,所以就將杯子碰翻了。這時期的兒童常常摔跤、碰翻東西,實非他們所愿,而是身心協調系統(mind-body-coordination)出現問題。而攀巖則是改善此現象的較好一種運動,因為在巖壁上,眼睛看到的握點,手腳必須配合協調抓住,才能讓身體在巖壁上移動,經由不斷的練習,小朋友就可充分理解每個階段的身體變化,進而更有效的掌握自己的行動。
至于攀巖活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其效果就更大了。在先進國內,教育主管當局早已了解,適當的冒險活動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必修課程,所以他們從小學開始,就在課程內安排“冒險教育學程”,鼓勵青少年面對挑戰、克服困難,培養不畏挫折、奮勇向上的精神,而攀巖運動因為它的方便性(利用人工巖場,可在校園內實施)及足夠的刺激性(既安全又有挑戰性),所以往往被學校利用來作為冒險教育的一項有效工具。
反觀我國青少年朋友并不被鼓勵從事任何冒險性的活動,尤其在校內任何活動中假如有危險的因子存在,基本上是不受師長歡迎,或許如此可以方便學生管理并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,但相對的這些受到過度保護的學生,當他們在課業或生活上遭遇困難時,就各方面沒有應變的能力了。是故,在體制內教育導入一些安全可控制的冒險活動如攀巖等,應該是教育界的一個重要思考課題。#p#分頁標題#e#